【1928:大世界的哈哈镜】
当黄楚九在法租界竖起"远东第一游乐场"的招牌时,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就成了上海市民性的最佳注脚。社会学家卢汉超曾指出:"大世界的十二面哈哈镜,折射的正是这座城市的多维面相。"
一、娱乐空间的社会学(1917-2024)
1. 混杂性的狂欢
- 京剧与爵士乐的同台竞演
- 屋顶花园的移民社交圈
2. 记忆的修复术
- 2003年歇业时的市民请愿
上海龙凤419贵族 - 非遗展演与现代脱口秀的共生
3. 身体的规训史
- 舞厅里的摩登启蒙
- 电竞馆中的数字原住民
二、光影记忆的媒介考古(1932-2024)
1. 建筑即文本
- 国泰电影院Art Deco立场的隐喻
- 票根收藏家的私人档案
上海贵族宝贝龙凤楼 2. 放映机的辩证法
- 《十字街头》与《爱情神话》的时空对话
- 露天电影场的社区重构
3. 声音的褶皱
- 译制片配音的艺术政治
- 杜比全景声的技术美学
三、世博遗产的未来学(2010-2024)
1. 临时性的永恒
上海品茶工作室 - 沙特馆月亮船的保留运动
- 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再生实验
2. 植物的叙事
- 原南市发电厂的樱花林
- 法国馆垂直花园的本地化
3. 儿童的领土
- 橡皮筋跳房子的数字升级
- 机器人讲解员的代际沟通
【2040:记忆的脚手架】
当外滩美术馆的策展人用AR技术重现1930年代街景时,00后观众正在将数字足迹植入城市数据库。这种记忆的层层叠加,恰如苏州河畔那座由旧粮仓改造的艺术馆——既保留着砖墙的温度,又跳动着LED的冷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