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报记者 普陀-长宁联合报道】清晨的阳光透过锯齿形厂房的玻璃天窗,洒在M50创意园5号楼的水泥地面上。画家陈默正在他的工作室里调试颜料,这里原是上海春明粗纺厂的车间。"这些柱子上的编号还留着,"他指着墙上的"1952-7"字样,"每次创作时都感觉在与历史对话。"
沿苏州河向西3公里,原上海火柴厂改造的苏州河艺术区同样热闹。策展人林嘉怡正指导工人悬挂新展览的海报,背后是保留完好的老式传送带装置。"我们特意保留了这些工业元素,"她擦拭着铸铁机械,"它们本身就是最好的展品。"
这两个艺术区的蜕变,是苏州河两岸工业遗产重生的缩影。记者在普陀区文旅局获取的数据显示:近五年间,苏州河沿岸改造的文创园区达27个,入驻艺术机构超600家,年参观人次突破300万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去年开通的"艺术渡轮",串联起沿岸8个主要艺术区。
上海娱乐 "M50保留了最完整的工业肌理,"园区运营总监赵明向记者展示了一组对比照片,"但我们对所有老厂房进行了抗震加固,并加装了智能温控系统。"记者注意到,园区内随处可见的消防栓、管道都被涂成艺术装置,连配电箱都变成了迷你画廊。
在苏州河艺术区,改造更为大胆。原火柴厂的原料仓库被改造成沉浸式剧场,利用原有的挑高空间打造了7米高的环形投影幕。上周首演的《工业记忆》多媒体剧,将老工人的口述历史与数字艺术结合,场场爆满。"我们采访了23位老工人,"导演王磊说,"他们的故事才是真正的灵魂。"
爱上海419论坛 沿河走访中,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两地艺术家频繁互动。M50的版画家经常去苏州河艺术区的水岸工作室创作,而后者的新媒体团队则常来M50寻找灵感。"我们有个'苏州河创作联盟',"青年艺术家小吴展示着微信群,"每周都有跨区活动。"
最具象征意义的是两岸联合举办的"工业记忆展"。展览中,M50提供的纺织机与苏州河艺术区的火柴生产线设备并置,配合AR技术重现当年的生产场景。展览策展人告诉记者,这些展品将被纳入正在筹建的长三角工业遗产数字博物馆。
上海贵族宝贝sh1314 傍晚时分,记者登上新开通的苏州河游船。随着两岸灯光渐次亮起,昔日的工厂轮廓在光影中若隐若现。船上的智能导览系统正播放着两岸老工人的访谈录音,与现实中艺术区的喧闹形成奇妙共鸣。"这就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"专程从杭州来参观的美院教授李岩评价道。
据市规划部门透露,苏州河艺术长廊二期工程即将启动,将把沿岸艺术区与长三角其他工业遗址串联成网。当记者离开时,恰遇两地艺术家在码头合奏实验音乐,工业记忆的厚重与艺术创新的轻盈,在这条见证上海百年变迁的河畔完美融合。(全文约3200字)
【采访手记】在M50的一家咖啡馆里,记者发现菜单印在仿制的旧工牌上。这种对工业记忆的珍视与创新表达,或许正是城市更新中最动人的部分。